施秉:民族文化與旅游融合綻放新活力
五月的施秉,山水含笑,歌舞飛揚。
5月17日至18日,一場融合民族風情、群眾文化與生態(tài)旅游的夏日狂歡在施秉縣音樂噴泉廣場盛大開幕。
“錦繡黔東南”群眾文化系列活動—第八屆全州廣場舞大賽暨2025年施秉縣杉木河開漂活動,吸引了黔東南州16個縣市的17支廣場舞隊和22支民族巡游隊伍齊聚一堂,為游客奉上了一場視聽與體驗的雙重盛宴。
5月18日,施秉縣主干道變身“民族T臺”,22支巡游隊伍身著絢麗民族盛裝驚艷亮相。
苗族的鏨刻銀冠、侗族的亮布圍裙、刻道文化展示交相輝映,市民游客紛紛駐足拍照,記錄下這場流動的非遺盛宴。
“每個隊伍都各具特色,服裝、表演和寓意都非常精彩。”游客潘祖桃贊嘆道。
另一位游客石敏則對馬號鎮(zhèn)的苗族盛裝印象深刻:“他們的銀飾太美了,繡工精細,色彩絢麗,讓人過目難忘?!?/p>
這場巡游不僅是民族文化的展示,更是一場沉浸式的非遺體驗。
從銀飾鍛造技藝到苗繡圖騰,從侗族大歌到木鼓舞,民族文化在這里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作為本次活動的另一大亮點,2025年杉木河開漂儀式同步啟動。
施秉縣依托得天獨厚的山水資源,打造“夜漂夜游夜娛”一體化旅游體驗,讓游客在清涼的河水中感受“流光溢彩夜貴州”的魅力。
通過文旅融合,打造讓游客不出景區(qū)大門便可享受吃、住、行、娛、購、游一體化服務的綜合性旅游景區(qū)。
此次“錦繡黔東南”群眾文化系列活動,不僅是一場文化盛宴,更是文旅體深度融合的“試驗田”。
施秉縣通過“節(jié)賽聯(lián)動”模式,讓民族文化走向舞臺中央,形成“文化促旅游、旅游帶經(jīng)濟”的良性循環(huán)。
近年來,施秉縣立足資源稟賦,以“生態(tài)立縣、文旅興縣”為目標,打造了杉木河夜漂、云臺山世界自然遺產(chǎn)等品牌,積極探索文旅融合發(fā)展新路徑。
做足“水文章”,打造杉木河夜漂、龍舟巡游等特色項目;
堅持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做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產(chǎn)品供給,培育“蝴蝶媽媽”“舞水云臺”等民族品牌;
推動創(chuàng)意轉化,50個苗繡產(chǎn)品獲國家專利,非遺傳承人龍祿穎獲評全國非遺保護工作先進個人。
施秉縣以文化“走出去”、旅游“引進來”為路徑,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推動文旅融合。
從春節(jié)元宵龍燈巡游展演到世界最長木龍舟巡游展演,各項賽事不斷推動傳統(tǒng)民俗活動添人氣、聚財氣。
真正的文旅融合,不是簡單地把歌舞搬上舞臺,而是讓文化成為可觸摸和可參與的體驗。
當繡娘手中的針線變成游客腕間的手鏈,當古老的龍舟競渡點燃全城的吶喊,文化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未來,施秉將繼續(xù)探索“文旅+”模式,讓大眾共享文化成果,讓“詩和遠方”的牽手更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