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著娃繡著花 既賺錢又養(yǎng)家—— 劍河縣推進苗族錫繡傳承創(chuàng)新帶動農村婦女“居家靈活就業(yè)”
苗族錫繡是貴州省第一批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刺繡,目前僅存于劍河縣境內,被譽為穿在身上的“無字史書”,也是世界上唯一的金屬繡。

在一張?zhí)崆皽蕚浜玫睦C有彩色暗花的土布上,將剪裁好的細錫絲條穿過土布,拉直、打勾、按壓,一個扣錫過程便完成了。按照土布上的圖案周而復始地扣錫,幾個月后,一張閃閃發(fā)光的錫繡制品做好了,仿如那夜空中閃閃發(fā)光的星星。
“一件衣服需要這樣的四張錫繡布縫在一起,而一張錫繡布一個繡娘就要繡幾個月才能做好?!眲涌h南寨鄉(xiāng)展留村繡娘王秀芳說。
一件熠熠生輝的苗族錫繡衣服需要4個繡娘用大約一年的時間方能制作完成,錫的堅硬與繡的柔軟相互融合,百轉千回的圖案躍然浮現,以金屬錫的自然色為主色調,其間輔以黑、紅、藍、綠等色彩暗花,給人強烈的質感,盡顯東方古樸大方之美。

苗族錫繡主要分布在劍河縣境內的南寨一帶,當地的苗族少女婚前都會為自己繡制錫繡作為嫁妝。
“如果你穿了一身最好的錫繡衣服,就代表你手藝特別好,也可以從這個方面說明你家很富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龍女三九告訴記者。
龍女三九8歲起開始跟著母親學錫繡,50多年的錫繡技藝凝聚指尖。如今,龍女三九在劍河開辦了一個錫繡工作室,隨著錫繡知名度的越來越高,并逐步走向世界,她的信心也越來越足。

“我什么都不會,只會做錫繡。因為會做錫繡我也到了很多的地方,以前想坐飛機,只要能看到飛機都很開心,現在我坐飛機就像坐車一樣的。我到了香港,那些大學生、專家都來找我,問我這個錫繡是怎么做的。”龍女三九高興地與記者分享她的經歷。
錫繡的獨特性使其頻頻登上國際時裝舞臺,聚光燈下,一件件做工精美的錫繡制品搭配上前衛(wèi)潮流元素,非遺文化與現代時尚牽手,在舞臺上大放光彩。貴州繡之魂民族服飾有限公司創(chuàng)始人楊海彬從小受母親影響,對錫繡技藝十分了解,他也把傳承劍河苗族錫繡當成了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傳統(tǒng)的錫繡就只是繡在衣服和圍腰上,因為繡工復雜,一件錫繡衣服都是上萬元,一張錫繡片也要幾千元,想要讓每一個人都喜歡,增加錫繡的流通性,肯定就要創(chuàng)新,就要改變它的設計。我們現在把錫繡用在不同的地方,比如改成西裝、領帶,或者改成包包、杯子,才會受到更多人的喜愛,價格也沒有那么貴,他們才會穿戴,才會使用,這樣錫繡才能傳承?!睏詈1蛘f。
楊海彬對錫繡圖案推陳出新,通過設計出更加符合當下人們喜愛的民族文創(chuàng)產品,并積極探索“非遺+電商”模式,推動產品搭上網絡銷售“直通車”,讓錫繡工藝傳得更遠。

近年來,劍河縣下足了“繡花”功夫,把“錦繡計劃”作為傳承傳統(tǒng)民族技藝、促進婦女發(fā)展增收的重要抓手,采取送訓上門、外出學習觀摩、訂單式培訓等方式,把非遺傳承人請出來,通過“老帶小,熟帶新”,探索出劍河縣婦女“背著娃、繡著花,既賺錢、又養(yǎng)家”的“居家靈活就業(yè)”發(fā)展模式。并通過政策、資金扶持和創(chuàng)辦示范點的方式,帶動全縣民族刺繡產業(yè)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