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剪紙 藏在非遺中的非遺
苗族沒有文字。很多人對苗族文化的了解通常都是從絢爛的苗繡開始的,那些苗繡符號、紋樣承載著這個民族的歷史和秘密。苗繡有平繡、鎖繡等12種技法,其中,“破線繡”格外精巧、細致,被學者們稱為“放大鏡下的藝術”。
一件運用“破線繡”技法縫制的衣服,需要長達3年以上。更鮮為人知的是,除了“破線繡”本身是非遺,一件破線繡苗衣內(nèi)還藏著另一項國家級非遺——苗族剪紙。
苗族破線繡以彩線照著剪紙畫邊緣的布紋平鋪細織,剪紙畫不僅可以防止圖案走樣,還可以在絲線細織后形成特有的浮雕感。
苗族女性從小就要學會繡花,一般都能自畫自剪,有些畫得不太好或不會剪的人,就向別人討要,能成為“剪紙師”的苗族婦女少之又少。黔東南州劍河縣的姜文英,更是為數(shù)不多的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剪紙(苗族剪紙)代表性傳承人。
姜文英展示了自己家的寶貝——外婆的嫁衣。一件好的破線繡嫁衣可以傳承數(shù)百年,色彩依然艷麗。
苗族剪紙俗稱“花紙”“剪花”,也稱“繡花紙”。不同于漢民族和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窗花剪紙,其主要用途是作為苗族服飾刺繡紋樣稿,一般是先把圖案在表層紙上畫好。
一般剪紙師會多層紙疊合,一次剪多張,用白皮紙捻成長約2厘米的紙釘,將紙張固定,一幅圖案視大小固定數(shù)個點,保證剪刻中不移位,完成后撕揭時要幾張揭?guī)讖垺?/p>
傳承過程中,剪紙幾乎沒有樣品,苗族剪紙師從長輩所講的故事中獲得靈感,根據(jù)故事創(chuàng)作。于是,苗族同胞對于剪紙檔次的高低評價,不僅僅在于技巧和美感,還在于里面的故事布局和文化含量。
舊時,苗族剪紙只用當?shù)厣a(chǎn)的白皮紙和黃草紙,有些地區(qū)使用苗族家庭自制的絲綿紙。20世紀60年代后,機制紙輸入苗區(qū),因為價格優(yōu)勢被普遍采用。由于苗族服飾用色大膽,特別是紅色系大量用于主題花紋,所以用玫紅色的機制紙,最不容易“穿幫”。
剪紙不但要好看,還得考慮繡娘能不能根據(jù)剪紙底樣繡出來、繡出來的成品效果如何。
剪好的紙被固定在布面上,然后再進行刺繡,一件衣服通常需要上百張大大小小的剪紙。
古老苗族紋樣中的“人” 一般四肢五官比例結構不盡合常理 ,只是個人形符號 ,是精神意識的表達 ,在其“態(tài)”不在于“形”。甚至有半人半獸、半人半神、人與植物合體等奇妙的超現(xiàn)實主義紋樣。
組合好的苗族剪紙構圖飽滿,畫面內(nèi)容豐富,紋樣多為動物、花卉和人物,其中不乏苗族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苗族剪紙師,就像是苗衣上故事的編劇和導演。
過去,苗族剪紙是為苗繡打底,被艷麗的苗衣藏在夾層里,現(xiàn)在,苗族剪紙走向了文創(chuàng)之路,以各種形式走到了更多人的眼前。
從神話傳說,到歷史人物,還有對大自然的認知,苗族通過圖案記錄她們民族的記憶,剪紙和刺繡等紋樣也因此有了語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