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古城,從縣城蜿蜒流淌而過的清水江支流——福祿江,孕育著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江上在西門與北門各建有一座古石拱橋,西門的叫“成德橋”,北門的叫“北塔橋”,這兩座載德的古橋流傳著膾炙人口的精彩歷史故事。
一
成德橋始建于明萬歷三十三年(1606),由明代黎平進士、史部尚書郎梅友月子承父志而捐俸興建。橋東西排向橫跨福祿江上,為三孔石拱橋,全長24米,寬5.7米,單拱凈跨4.95米,矢高2.5米。中間石拱迎水面和順?biāo)娴凝堥T石上各雕佛像1尊,至今還可通行。
梅友月之父、黎平府城鄉(xiāng)賢梅孟春,見府城西門外福祿江上木橋?qū)冶缓樗疀_毀,民眾往來不便,便首倡募捐,擬修建石拱橋,因工程量大,銀兩不足,半途而停建。當(dāng)時他正在朝廷做官,他的父親為不影響他的仕途,沒有將在家鄉(xiāng)建橋之事告訴他。
梅友月家住黎平府城梅家垴,字望舒,萬歷十九年(1591)鄉(xiāng)試中舉人,二十九年(1601)會試中進士,歷任四川重慶府推官、吏部稽勛司主事、員外郎、郎中、通政司副使。他提任京官后,秉公勤政,依法辦事,嚴(yán)律法紀(jì),深得朝中重臣乃至萬歷皇帝的賞識。據(jù)《黎平府志》記載:稱之 “性謙和,與人接物如光風(fēng)霽月?!痹谌纹陂g,他關(guān)心家鄉(xiāng)民眾疾苦,看到當(dāng)時徭役浩繁,五開、銅鼓、靖州等地應(yīng)征的軍糧,概由當(dāng)?shù)孛穹蚣缣舯绸W送至千里迢迢的湖北荊州、鄖陽,其路途遙遠,苦不堪言。加之因嚴(yán)寒酷暑,運送軍糧的民夫死于途中不知其數(shù)。于是梅友月貿(mào)然向朝廷揮淚懇求,獲得了豁免民夫遠道送糧之苦。對朝廷推行這種民眾千里送糧的害民之舉,朝中多數(shù)大臣為保全自己的烏紗帽,避嫌縮舌,視而不見,不敢言之。惟有梅友月能為民挺身而出,直言上諫,解救民生。因此,他被人們稱為“梅天官”。他辭世后明天啟皇帝敕封他為“亞中大夫吏部尚書”。
梅友月從朝廷告老還鄉(xiāng)后,被父親建橋的義舉深深打動,遂繼承父志,慷慨解囊捐資,繼續(xù)組織修建其父倡修的石拱橋,終于大功告成,還在橋面蓋有供人游憩和避雨的長亭,橋亭共九間,高一層,造藝獨特,稱之“榭”。因子成父德,故該橋被取名為“成德橋”。橋邊原立有圓頂方形白玉柱,高8尺,厚1.5尺,鐫“成德橋”三個大字,并刻梅家父子姓名及建橋年月。清代曾由官府進行重修。成德橋形成的“虹榭斜陽”曾是明清黎郡著名的十大景觀之一。
明天啟年間貴州巡撫王三善撰《成德橋碑記》寫道:“噫!有是哉!先大夫之美于立德也;噫!有是哉!望舒君之美于成德也;洵與周公之成文武并足千古,爰榜其名曰成德橋?!鼻蹇滴趵杵脚e人、四川雅州府蘆山縣知縣張贊臺撰《重修成德橋碑記》寫道:“昔之蔓草荒煙者,今則曇花布地也;昔之危崖絕磴者,今則長虹臥波也;先德之未竟者,不亦曲而成之也哉!置其名曰成德橋。”清道光黎平舉人、直隸衡水縣知縣、纂修道光二十五年《黎平府志》的唐本洪賦詩:“水繞城西跨石虹,晴霞剩得半江紅。長亭過客知多少,盡在蒼煙落照中。”對修建成德橋歌功頌德。
成德橋從明萬歷年間建成后,一直是黎平城西門兩岸往來及上州、省府的交通要道,特別是從1953年黎平至榕江公路通車到1987年啟用新公路橋的34年間,此橋還承載各種車輛通行,一直完好無損,被列為州、縣文物保護單位,這座飽經(jīng)滄桑的古橋具有較高的歷史建筑文物價值。
二
北塔橋始建于明崇禎十六年(1643),由黎靖參將劉承胤捐俸修建。橋東西排向橫跨福祿江上,為三孔石橋,橋長38米,寬6.2米,單拱凈跨4.65米,矢高4.65米,原橋上還蓋有一座亭子。因橋邊修建北塔而得名,又因橋上下游的福祿江彎曲形似玉帶,又稱此橋為“玉帶橋”。
明崇禎十年(1637),朝廷將刑部郎中于元葉升任黎平知府,其為山東兗州府東阿人,由官生而步入仕途,為官正直,奉法循理。因黎平府、衛(wèi)同城,府屬黔而衛(wèi)屬楚,軍政之間矛盾重重,之前曾發(fā)生過兵變。于元葉到任后,妥善謹(jǐn)慎處理軍政關(guān)系,呈現(xiàn)了“駕馭有方,無敢或肆,士民德之”的格局,黎郡軍民共建共治,地方乂安。他在任的第五年,為祈鎮(zhèn)一方風(fēng)水、保境安民穩(wěn)軍,捐俸在府城北門田壩腳福祿江邊上修建一座塔,名叫“北塔”。塔為八角攢尖頂,高七層,底層為青磚砌筑,第二層以上為六重檐木質(zhì)結(jié)構(gòu),每層俱供佛,雄偉壯觀。清嘉慶年間重修,并在塔右邊建屋三間,為祀知府于元葉祠,廂房三間,大門一座,大門橫匾塑楷書“全黎保障”四個字。當(dāng)時于元葉更思于塔右邊福祿江上修建一座石拱橋,因當(dāng)年調(diào)離任京官未果。
一年之后,南直隸應(yīng)天府人、黎靖參將劉承胤到此巡視北塔,深為于元葉未建成橋而有憾,樂善好施,遂捐俸修建北塔橋,圓于元葉的修橋愿,續(xù)寫“成德橋”的新版本。劉承胤原是一介武夫,常使用一根鐵棍,人稱“劉鐵棍”,雄健勇武、臂力過人,因其在湖廣平息叛亂有功,后被南明擢升右都督加官保。橋頭原立有高1.65米,寬0.71米的石碑,鐫刻有“劉都督橋”四個大字。清代及民國時期曾進行重修。塔、橋、亭精湛的建筑群,與田園阡陌、江水環(huán)流構(gòu)成了一處奇美景觀,被稱之為“北塔連云”,也是明清黎郡著名的十大景觀之一。
明萬歷黎平舉人、湖廣辰沅黎靖道布政參政趙邦琦撰《北塔碑記》寫道:“公有此二快,以精誠鼓動士民,士民亦同此二快,以精誠趨赴力役,子來勿亟合轍,靈臺湛澤之倫,此其最大茲者。特祠于塔橋上,勒石紀(jì)功,以示永萬年之祝。”明天啟黎平舉人、南明兵部尚書何騰蛟撰《北塔橋碑記》寫道:“值定翁劉公奉命以臨鎮(zhèn)……遂捐俸數(shù)百,力底厥成。飛長虹于天塹,挽浩氣于洪波,與寶塔鵠立為二,真曠世奇緣哉!”清光緒黎平舉人、禮部郎中、纂修光緒十七年《黎平府志》的彭汝疇賦詩:“玉帶橋原都督橋,有明創(chuàng)建歷三朝。樹生羊角翻身長,水浸虹腰灌頂澆。歲月久長愁損壞,亭臺覆蓋免飄搖。防微杜漸須周密,縱費金錢豈耗銷?!睂π藿ū彼蚋心罘Q贊。
只可惜北塔解放后毀于火災(zāi),北塔橋一直是黎平城北門兩岸往來的交通要道,通行了377年的滄桑歲月,被列為州、縣文物保護單位。至2020年5月因年久失修和受持續(xù)降雨的沖刷,開始出現(xiàn)局部垮塌,縣文物部門進行了臨時搶救性保護,但到今年4月中旬再受持續(xù)降雨的沖刷,這座百年古橋橋體全部垮塌,縣文物部門及時進行了善后處理工作。橋雖垮,但古人之德行永載。
古人視修橋為子孫后代積德行善之義舉,既顯現(xiàn)功德無量,又寄托精神信仰,黎平城的這兩座古石拱橋,正是追求這種道德文化價值觀的歷史產(chǎn)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