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宗祠的建造年代久遠,多年未修,家祠的輝煌年代已不見,但建筑文化長存呀。”
一個上了年紀的寨佬對我們說道。我們抬眼望去,隱約之間,瓦藍色的天宇下,一種家族的文化氛圍朝著我們撲面而來,仿佛看到了當年的羅氏族人聚集于此,享受他們的祖先帶過來的那一種別具一格的家族風范。
三寨村,天柱縣高釀鎮(zhèn)一公里處的一個自然村寨,全村三百多戶人家,一千二百多口人,羅姓占據(jù)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老人自豪地稱: 羅姓是隋唐英雄羅成的后裔,村寨建立之后,羅家人口猛增,之后,為了堅村強寨,受祖上的武行渲染,羅氏后人有練武的習慣,羅家權曾一度在這兒繁衍。
村寨的濃熾,村人的和睦相處,尊老攜幼、團結一心成為了人們的風骨,三寨的羅氏家祠便在這一情形下修造起來了。
羅氏宗祠外圍是用磚砌圍成的白色粉墻,有左右兩面大墻,其中左面墻長三十多米,右面墻長近四十米,墻高兩米多,全部是用乳白色的方塊磚圍砌而成,呈一字平行,直插百畝大田的上空。祠堂寬敞。
里間的祠堂一共分為兩層,中間有一個高近二米的大戲臺,靠后墻有一個平臺,平木板鋪著,中間是祠堂是正方。
面前有一個場子,面積是百平方米左右。祠堂坐北朝南,前邊是秀水明山,后邊是林立的參天大樹。族譜記載:通過階梯,穿過頭門之后進入祠堂,其左右均栽有松樹,正對為大門,其中前墻長二十一米,有兩扇大門,各高為二米多,門的上方還有圍砌的磚頭,高出墻面近二米。大門一副對聯(lián)格外醒目,上聯(lián):湘水著芳微百代人文資庇蔭,下聯(lián):黔山隆孝祀一堂子孫慶熾昌。
羅氏族譜又為記載:蓋聞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祖之不可不敬,即祠之不可不修。如我羅氏巨族也,自快良公由楚入黔,歷明及清五百有余年,二十有余世。子孫繁衍,遷徙不一。問之宗祠向未建立,凡我孫子當秋霜春露能弗歉然?光緒庚子敬修族譜告成后,族兄永魁提議建祠。賴忝董其事,自維年幼才踈,曷敢勝任第以本源盛舉,義無可辭。用是不避怨勞,即選吉地取定于天柱南區(qū)高釀定、新、平地三寨之中。是祠也地麗孔道,山與水輝映,萬疊云峰,奔入幾筵,或拱或揖,森然如子孫競繞也,一派清流映帶。堂階或左或右,悠然見祖澤綿長也。
1942年,國民黨派72師獨立旅旅長羅啟疆率部由滇入黔,收編九龍山“抗日救國軍”前往抗戰(zhàn)戰(zhàn)場時,路過高釀三寨,捐錢貳佰銀洋重修羅氏家祠,并從中招兵買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