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江遇見一場火與龍的交響
農(nóng)歷正月十三,走進夜色里的臺江縣臺拱街道大德村下屯,只見龍?zhí)脙?nèi)已燭火通明。寨中幾位銀發(fā)蒼蒼的耄耋老者,手持陶碗,將清冽的糯米酒緩緩灑向青石地面,古老的苗語祝禱聲如溪流般漫過祠堂的每一寸木梁。這是“起龍”的序章——喚醒沉睡了一整年的龍魂。
竹篾編織的龍身在桐油浸潤下泛著琥珀色的光澤,龍首的眼眶里嵌著兩顆赤色琉璃,恍惚間竟似有了呼吸。當寨老將朱砂筆點向龍睛時,人群爆發(fā)出山呼海嘯般的吶喊:“龍醒了!”
“咚咚鏘!”隨著銅鑼震響,三十余名青壯漢子涌入祠堂。他們裸露的脊背泛著油光,仿佛已提前預演了與火焰的搏擊。4這條長達66米的“苗疆祥龍”,將把祝福送入千家萬戶。
正月十四,臺江政府廣場上百龍匯聚,鑼鼓喧天。硬龍、亮龍、草把龍爭相舞動,龍鱗在陽光下折射出不同的紋樣:有的用彩綢扎成鳳凰尾羽,紀念苗家先祖遷徙時與百鳥的盟約;有的以芒草為須,暗合《苗族古歌》中“龍生百草”的傳說。最引人注目的當數(shù)大德下屯的硬龍——它的骨架以三十年老竹反復蒸烤定型,關(guān)節(jié)處用牛皮繩絞緊,舞動時竟能發(fā)出金石相擊的錚鳴。
隨著巡游開始,百余條長龍沿著縣城主干道進行舞龍非遺展演,各路龍燈齊聚臺江姊妹廣場參加臺江縣2025年“苗族舞龍噓花”非遺大典活動。
“筑夢苗鄉(xiāng)·燃情臺江”祥龍點火儀式、佛山“醒獅”表演、“祥龍競技”和“花筒王”爭霸賽等輪番上演,煙花、噓花與祥龍交相輝映,場面熱鬧非凡美輪美奐,堪稱“勇敢者的狂歡”,滿滿的人間煙火氣和一片國泰民安的熱鬧景象。
最盛大的狂歡在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上演。暮色如墨汁浸透苗嶺時,臺江的長街已化作一條躁動的火龍。千百支竹制噓花筒斜倚木架,筒口朝天,仿佛無數(shù)引而不發(fā)的古老火銃。穿藍布衫的老者佝僂著背,將火藥與炭粉按祖?zhèn)鞯摹叭跗呋恰迸浔忍钊胫裢?,指尖翻飛如撫琴——這是苗家與火神對話的密碼。
舞龍者褪去上衣,伴著震天的鑼鼓聲進入街道,霎時,一支支被點燃的噓花筒圍攏過來,朝著龍身噴射而出,三米高的火花將街道照成白晝,赤紅的龍身在金色流星雨中翻騰絞轉(zhuǎn),火星濺落在赤裸的背脊上,灼出細密的紅點,卻無人退縮——在苗家的信仰里,這些印記是火神賜予勇者的勛章。
隨著更多的龍加入,整條街道似火光滔天,一浪翻過一浪,舞龍者赤身裸背在火花四射中舉著龍燈前進,漂亮的禮花炮在上空閃耀,噓花和舞龍在追逐、比拼,驚險刺激。長龍在煙火和鑼鼓聲中盡情狂歡,而舞龍隊員們就在煙火中接受洗禮。
龍身終于化作一條流動的火河,在長街蜿蜒燃燒。當最后一束噓花筒偃息,焦黑的竹龍骨架仍在漢子們肩頭顫動,像極了浴血歸來的戰(zhàn)士。
隨著鑼鼓聲遠去,街道上只留下了濃濃的硝煙味,仿佛在告訴世人,文明從來不是博物館里的僵死符號,而是永遠在火焰中涅槃重生的活態(tài)史詩。就像那條被千萬次噓花洞穿的龍,傷口處綻放的,恰是文明最堅韌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