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媒看貴州·錦繡展黔程|她們,用雙手編織出了自己的“錦繡人生”
10月29日,“網媒看貴州·錦繡展黔程”錦繡計劃網絡媒體基層行活動走進貴州黔東南。
黔東南作為中國非遺資源最富集的地區(qū)之一,擁有苗繡、蠟染等多項國家級非遺項目,近年來通過社區(qū)活化、文創(chuàng)開發(fā)、文旅融合等創(chuàng)新實踐探索非遺活態(tài)傳承新路徑。
走進這片孕育著多元民族文化的土地上,其實非遺傳承早已不是單一的“守藝”,而是演變成一場場與市場、與創(chuàng)新、與時代的深度對話。
1000名婦女的“指尖經濟”,從零散加工到品牌夢
“最近有新活可以接嗎?”每到農閑時節(jié),黎平縣侗品源傳統(tǒng)工藝農民專業(yè)合作社負責人陸勇妹的電話便會十分繁忙。

黎平縣侗品源傳統(tǒng)工藝農民專業(yè)合作社負責人陸勇妹
電話那頭,是遍布各個村寨的婦女,她們盼著能領到織布、染布、刺繡的活計,用零散時間賺份“踏實錢”。自2014年成立以來,侗品源就像一根“線”,把散落的村寨資源與市場需求緊緊串在了一起,而“錦繡計劃”,則是讓這根“線”更堅韌的力量。
“要是單靠我們自己,根本撐不起這么大的盤子?!被貞浧鸢l(fā)展歷程,陸勇妹坦言,最初傳統(tǒng)手工技藝與市場脫節(jié),婦女們空有手藝卻難變現(xiàn)。這期間是“錦繡計劃”送來及時雨:每年專項培訓幫婦女提升技能,資金扶持助力建設村寨基地,縣婦聯(lián)還主動幫忙組織人員、摸清基層需求。

坐落在肇興侗寨的侗品源
“以前建個基地要耗掉企業(yè)大半精力,現(xiàn)在有了支持,我們能把更多心思放在產品上?!标懹旅谜f。
如今的侗品源,早已不是小打小鬧的“加工作坊”。2023年銷售額突破1800萬元,帶動1000余名婦女參與手工生產,其中200多名核心骨干還能輻射周邊鄰里。
“她們不用出門,在家就能做活,一個月哪怕賺1000元,也夠交水電費、應付人情往來了?!标懹旅玫脑?,道出了許多婦女的心聲,這份收入雖不算高,卻讓她們有了新的價值認可。

陸勇妹的侗品源帶動1000余名婦女參與手工生產
不過,侗品源也有自己的“煩惱”。目前大多接的是代加工訂單,利潤薄弱,“別人賣品牌,我們只能賺工錢”。
為此,陸勇妹心里早有打算,下一步要在產品創(chuàng)新和品牌打造上發(fā)力,“要是侗品源能成知名品牌,直接把產品賣到消費者手里,姐妹們的收入肯定能再上一個臺階!”
如今,陸勇妹已開始嘗試與高校、設計師合作開發(fā)新品,也在和廣州、貴陽的公司探索線上銷售,期待讓村寨里的手工品,走出大山、走進更多家庭。
16年扎根丹寨,蠟染工坊“繡”出研學新賽道
“16年前來貴州旅游,一眼就被蠟染勾住了魂。”安徽人寧曼麗從沒想過,一次偶然的旅行,會讓她在丹寨扎下根,成了蠟染非遺的“守護者”。
2009年,她在丹寨建起蠟染工坊,從最初只找到3位老藝人,到如今擁有48名固定手藝人,再到不經意間帶動200多人形成產業(yè)鏈,她用16年時間,把蠟染從老手藝變成了能養(yǎng)活一群人的“新產業(yè)”,而“研學”,則是她為寧航蠟染找到的新路徑。

寧航蠟染創(chuàng)始人寧曼麗
工坊剛起步的那幾年,寧曼麗過得并不容易。蠟染雖美,卻難與市場接軌,“光靠賣成品,既養(yǎng)不活手藝人,也傳不下去技藝”。
直到2018年,一次婦聯(lián)分享會給了她啟發(fā):“產品是冷的,但手藝人的故事是熱的?!蹦菚r貴州旅游業(yè)興起,游客來到這里不僅看山水,更想體驗文化。寧曼麗索性轉換思路。把蠟染工坊變成研學基地,讓人們來這里學蠟染、聽故事、感受苗族生活方式。
從最初接待零星的文藝青年,到后來與旅行社、研學機構合作,再到走進高校、邀請高校合作,寧曼麗的研學業(yè)務越做越火:半天的體驗課、三天的深度學、一周的沉浸式創(chuàng)作……不同時長的課程,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扎根工坊的老手藝人
如今,工坊已與全國83所高校建立產學研合作,2024年接待研學人員超2.2萬人次,研學收入占工坊營收的38%。
“研學業(yè)務的穩(wěn)定收入,不僅支撐了工坊的研發(fā)投入,也讓手藝人的工資有了保障。”寧曼麗說。
更讓人驚喜的是,工坊還無意間帶動了“產業(yè)鏈”,手藝人的老公在家種板藍根,婆婆、外婆可以在家織布?!耙郧耙患胰烁髅Ω鞯模F(xiàn)在圍著蠟染一起干,日子更有奔頭了?!?/p>

工坊展區(qū)
在“錦繡計劃”的助力下,寧曼麗的工坊越走越好?!板\繡計劃給了我們更高的平臺,讓更多人看到丹寨蠟染的美?!?/p>
4年研發(fā)“蠟染黑科技”,非遺+科技打開產業(yè)新空間
在黔東南高新區(qū)民族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園里,初色東方(貴州)品牌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的車間有點特別:一邊是工人用傳統(tǒng)方法,將板藍根制成植物染料;另一邊是一臺特殊設備,正精準地在布上“繪蠟”。
這臺設備,是初色東方耗時4年研發(fā)的“蠟染神器”,也是她們踐行“非遺+科技”的核心成果。自2012年成立以來,初色東方創(chuàng)始人靳秀麗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讓蠟染這門古老技藝,跟上現(xiàn)代產業(yè)的節(jié)奏?

初色東方創(chuàng)始人靳秀麗用科技賦能非遺
“傳統(tǒng)蠟染全靠手繪,一根銅片筆,一天畫不了多少,還難保證一致性?!苯沱惢貞?,以前接品牌訂單時,常因手工效率低、品質不穩(wěn)定犯難。
“想做家居軟裝,成本高、難量產。想做服飾,標品化又難實現(xiàn)”。
2018年,她和學機械的弟弟一拍即合,當時就想用科技解決“繪蠟”這個痛點。
這個想法,一開始并不容易實現(xiàn)。他們跑遍北上廣深,找了十幾家科技公司,最終才打動上海一家科技公司共同投入研發(fā)。4年時間里,他們反復調整設計、測試設備,終于在2022年底完成研發(fā),還申請了發(fā)明專利。

靳秀麗的基地。
“設備出來了以后,我們也建成了一條不算完整的生產線,實現(xiàn)了科技化轉型?,F(xiàn)在一臺設備,能抵50個手藝人的繪蠟效率?!苯沱愓f,“繪蠟”的科技升級,已讓公司訂單翻了幾番。
如今,初色東方的4000平方米園區(qū)里,非遺研學體驗、蠟染展示廳、博物館、生產基地、電商基地一應俱全。他們不僅做服飾、家居產品,還開拓了“非遺+療愈”的新賽道,吸引了不少行業(yè)客戶。
“錦繡計劃幫我們對接資源、宣傳推廣,今年還把我們的產品和空間設計帶到了全國婦女論壇?!苯沱愓f,下一步要繼續(xù)深耕品牌化建設,“希望靠科技讓蠟染走得更遠,也讓更多人看到非遺的現(xiàn)代魅力?!?/p>
在“錦繡計劃”的助力下,這些扎根大地的實踐,不僅讓古老技藝煥發(fā)新生,更讓無數(shù)貴州女性,用雙手編織出了屬于自己的“錦繡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