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新聞網(wǎng)訊 “以前用牛耕地,一天一人一牛最多能耕一兩畝地,現(xiàn)在開著旋耕機,一人一機一天就能輕松搞定50畝!”
“合作社購買大型農機,還有專項補貼,比例超過了50%,讓我們種植糧食信心更足、步子更大?!?/p>
正值春耕農忙時,農機的隆隆轟鳴喚醒了南明大壩沉睡的土地。多輛大型旋耕機往返穿梭在大壩上,輪痕耙印劃過農田,交織成一幅美麗的春耕圖。
農田里,農機“駕?!闭诨馃帷伴_班”。老農機手潘盛彬正在向農民講解大型旋耕機的操作要領,為合作社培訓一批新的農機手,讓大家熟練掌握各類農機具的使用方法,在接下來的春播春種中大顯身手。
“如果怕碰到石頭,你在轉彎的時候,這輪子的履帶盡量離田埂要遠一點……”
在潘盛彬的指導下,第一次學習駕駛旋耕機的麻明峰興奮不已,控制把桿、調整耙位,一會兒工夫便熟練操作了起來。
“老師一對一教,講得很仔細,操作起來很輕便,容易上手,我們都能接受,多練幾遍就熟練了?!甭槊鞣逭f。
問起今年大壩上春耕的新變化,潘盛彬的答案是——主動學習農機駕駛技術的農民越來越多了。這兩年,隨著全程機械化耕作的普及,農機為農戶種植水稻節(jié)約了時間和經(jīng)濟成本,農戶種糧食的積極性越來越高。
“現(xiàn)在大多是機械化操作,很少用人力了,很多農戶也逐漸把農田交給農機合作社來打理。我們從犁田、栽秧、病蟲防治到收割,全程機械化跟蹤服務,省心、省力,效益高?!迸耸⒈蛘f。
南明大壩是劍河縣唯一一個500畝以上的連片壩區(qū),在劍河縣農業(yè)發(fā)展中扮演著“領頭羊”的角色。去年,貴州省第一個“水稻無人農場”落戶劍河縣南明大壩。今年,該鎮(zhèn)定下了大壩機械化耕作率超過90%的目標,依托機械化、智能化雙管齊下,進一步激活土地效益。下一步,南明鎮(zhèn)將繼續(xù)總結推廣全省首個“水稻無人農場”的建設經(jīng)驗,讓農民共享農業(yè)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紅利。
(備注:1畝=0.0667公頃)